与马来西亚交通部长陆兆福在一起

与马来西亚科学、工艺及革新部长YB郑立慷在一起

与马来西亚前新闻、 通讯及文化部副部长王赛之在一起

马来西亚前驻华特命全权大使拉惹·拿督·努西尔万在北京给侨商拜年

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驻马来西亚特命全权大使欧阳玉靖在一起

与第18任马来西亚上议院(Dewan Negara)主席,第8任森美兰州务大臣丹斯里莱士雅丁等在一起

中国工业抗战史的缩影的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光辉永存

发布时间:    浏览量: 143455   来源: 海内外资讯
   (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记者陕西宝鸡报道)2025年9月11日,由中国侨联指导,陕西省侨联主办,宝鸡市侨联协办,《华商报》社和华商国际传播中心承办的““追梦中华·庚续华夏文脉”2025海外华文媒体陕西采访行在陕西省侨联联络信息部部长雷波的带领下走进陕西宝鸡市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公园参访。来自马来西亚、加拿大、德国、南非、美国、埃及、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19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以及新华社、陕西日报、华商报等3家国内涉侨媒体参加了此次活动。宝鸡市侨联党组书记、主席温宗礼,宝鸡市侨联副主席杨永良,陕西省侨联联络信息部四级调研员王霄鹏等领导陪同参访。
       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公园占地近400亩,是在民族企业荣氏申新纺织厂旧址上开发建成的。是现存抗战时期全国最大的窑洞车间、申福新办公楼、乐农别墅、薄壳车间等4处历史遗迹,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抗战工业遗产,是抗战时期西北最大的工业园区,也是中国工合运动重要发源地之一。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公园先后被命名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工业遗产”、“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工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合国际“国际主义教育基地”、 “时代小先生示范基地”、“共和国印记”见证和工业遗址保护利用典型案例。

       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的历史背景可追溯至1938年荣氏家族内迁至陕西宝鸡创办的申新纺纱厂,其窑洞车间作为抗战时期规模最大的地下工厂,承担了重要军需物资生产任务,被誉为“中国抗战工业奇迹”。
       1938年武汉会战期间,为保存民族工业实力,荣氏家族将申新第四纺织厂等15家沿海企业内迁至宝鸡,选址长乐塬建立秦宝十里铺工业区。此举既避开了日军封锁,又依托陇海铁路保障物资运输,形成了战时西部最重要的工业基地。

       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抗战时期的核心功能主要是建造总长1.75公里的窑洞车间群,现存19孔洞窟,最大单洞面积超千平方米,内部设有防空掩体、储水窖及通风系统,可抵御30米厚黄土层的炸弹冲击;安装1.2万枚纱锭,生产棉纱、棉布等军需品,占西北战区总供给量的53%,六年内累计产出6.2万吨棉纱、43.4万匹棉布。采用竹片替代金属制作棉条筒,自研钩刀解决设备短缺问题,实现战时自主生产;首创地下工厂与地面生产相结合的工业布局,被林语堂评价为“重庆周边规模最大的抗战工业设施”。‌‌

       历史地位与保护现状,2025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名录,同时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首批工业遗产等称号;教育与工业文化传承功能,年均接待研学团体超200批次。一期工程已修复窑洞车间、申新办公楼等四大文物点,建成宝鸡工业博物馆,通过全息投影、实物展陈再现抗战工业场景;二期规划建设文创区与生活区,计划将纺织元素融入社区图书馆等公共空间,实现工业遗产活态化利用。‌‌

       海外华文媒体采访团走进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公园与2025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系列活动紧密相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遗址入选国家级抗战纪念名录,2025年9月1日,国务院正式公布第四批34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宝鸡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作为陕西省唯一入选项目,成为国家级重要红色教育基地。 ‌
       二是公众开放与纪念活动同步推进,9月3日,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并举办系列纪念活动,包括音乐剧《我那长乐塬》首演、退役军人及民企代表参观等,通过沉浸式体验和历史场景还原,强化公众对抗战精神的感知。 ‌
       三是主题教育与实践结合,多家单位组织参观活动,例如农银人寿陕西分公司党员在遗址广场重温入党誓词,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促进会联合工商联、民盟新阶层人士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将历史记忆转化为新时代使命担当.。

       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公园的社会意义主要体现在历史教育、文化传承及城市发展三个方面,首先是历史教育价值,作为抗战时期民族工业的核心基地,长乐塬生产了大量军需物资,是中国工业抗战史的缩影。其入选国家级抗战纪念遗址,有助于公众直观了解抗战工业贡献,传承抗战精神。 ‌
       其次是文化传承意义,遗址完整保留了黄土高原特有的窑洞工业建筑群,融合了民族工业先贤的奋斗历程与西北地域文化,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活态博物馆”,增强了民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
       还有就是城市发展意义,通过“微创式”更新融入市井生活,既保护了工业遗迹,又推动了区域文旅融合。2025年入选国家级名录后,已成为宝鸡新地标,带动了旅游、文创等产业,促进了基础设施完善和就业增长。(记者/续炳义,媒体人、江苏大学特聘教授、海南省侨联特聘专家、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主席、国际文化产业智库主席、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主席、海内外杂志社社长)
上一篇:在技术创新驱动下发展的陕西杂八得食品有限公司在前进
下一篇:连接中外文化的桥梁的《中华泰山•封禅大典》实景演出震撼着海内外嘉宾

首页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 http://www.hnwhrzx.com 海内外资讯 版权所有